色窝窝播放视频在线观看_亚洲高清揄拍国产_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手机_免费无码性爱高潮精品

400-829-8885
好習性勝過責任心
新聞動態(tài)| 瀏覽量:2111| 2023-10-04 |

(一)天天抓責任心,為何沒有用?

責任心和執(zhí)行力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話題,企業(yè)也經(jīng)常請人來作有關責任心和執(zhí)行力的培訓或派人出去學習相關知識,有的企業(yè)也在內部采取了很多措施,試圖提升企業(yè)員工的責任心和執(zhí)行力,但最終的結果總是收效甚微。有的舉措能收一時之效,但長遠無效。

由此,我們不得不反思:我們究竟錯在哪里呢?

我們是不是在出發(fā)點上出了問題?就像我們走了很遠的路,沒有到達目的地,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:出發(fā)的方向是不是錯了?如果出發(fā)的方向錯了,我們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。

如果在方向上、出發(fā)點上找原因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:我們把一個執(zhí)行的問題、把一個人承擔責任的問題,用兩個非常危險的詞給替代了。我們用“執(zhí)行力”替代了“執(zhí)行”,用“責任心”替代了“責任”。我們在“責任”后面加了一個“心”,在“執(zhí)行”后面加了一個“力”,方向由此偏離。

你把“責任心”一詞分開來看,“責任”兩個字是一個詞,后面的“心”是一個詞,連在一起,形成了“責任心”這個詞組。在這個詞組中,“心”是個主體,“責任”是個修飾性的詞,表示我們講的是什么“心”。執(zhí)行力這個詞組中的“執(zhí)行”和“力”分開來看,也同樣如此。

我想請問,你在解決“責任心”這個問題的時候,你是在“責任”上做文章還是在“心”上做文章?盡管大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責任問題,但絕大部分人都是在“心”上做文章,他就想把人的“心”改變過來,把人的心態(tài)改變過來,因為我們始終認為:問題的根本是在人的心態(tài)上。

單純地追究責任其實很簡單,一個品管員沒有認真檢驗就對產(chǎn)品放行,最后造成了客戶投訴,我們要追究這個品管員的責任,或讓這個品管員以后擔起責任來,措施就是:明天開始監(jiān)督檢查他,發(fā)現(xiàn)了不檢驗就放行的就處罰他。這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。

但我們不這樣去做,認為這樣派人長期地監(jiān)督檢查、追究責任很麻煩,成本也很高,我們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,抓住他的“心”做文章,想把他的不負責任的“心”改過來,從此不會再犯。我們以為這樣思考問題,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但我們錯了,因為我們這樣做的結果是他一直沒有改過來。追究責任“心”,有時就像剝洋蔥,剝去一層層的皮,里面其實啥都沒有。

執(zhí)行力也是一樣的,如果只是抓執(zhí)行,問題也很簡單:昨天安排的事情他沒有做,那么明天你就派人檢查他,如果他不做就處罰他,做得好就獎勵他。這同樣是一個簡單的問題,無非就是定標準、搞檢查、搞獎罰。但我們也認為這樣一件件地抓很麻煩,成本也高,所以,我們在“力”上做文章,試圖通過提高執(zhí)行的“力”,把執(zhí)行問題全面解決,把執(zhí)行效果普遍提上去。又錯了,因為我們這樣做的結果,也是一直沒有解決問題。一個“責任心”,一個“執(zhí)行力”,讓我們改變了解決問題的方向,改變了用力的點,我們誤入了歧途。目前企業(yè)解決這些問題的效果之差就是佐證。

如果把我們的“心”和“力”都拋開,無非就是一件件事情有沒有承擔責任、有沒有執(zhí)行,我們?yōu)槭裁匆欢ㄒ堰@一件一件的事情合到一起來看,看出一個“心”,看出一個“力”呢?最后導致我們在“心”和“力”上做文章,最后導致我們無休止地分析、討論和批判。因為“心”和“力”這一類抽象的詞看起來很根本,但其實是個陷阱,它可以讓我們的注意力無窮盡地陷入其中。

(二)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很簡單

人們總是喜歡在一種感受產(chǎn)生的時候,去尋找導致這種感受的背后的原因。我們遇到一個責任沒有承擔的問題,一個事情沒有被執(zhí)行的問題,總希望找到一個根本解:責任心、執(zhí)行力,最后把它解決掉,以為人就不會再犯了。正如同我們時常以為把某個員工的思想工作做通了,他最后表態(tài)堅決改正,我們就認為問題解決了,但其實過后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壓根兒就沒有改,或一兩天改了,最終又犯。不是因為他不想改,而是習性的力量太大。

就像煙民戒煙總戒不掉,不是因為他不想戒,認為抽煙有益,而是習性使然。是習慣在起作用,而不是一顆不負責任的“心”在起作用,沒有這樣一顆不負責任的“心”。習慣是什么?是他以前一直這樣做而已,他只是在重復以前的動作。這里沒有很深刻的動機和根源,有的只是我們看得見的動作的重復。

人的行為有重復的本能,慣性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,有時會讓我們產(chǎn)生錯覺,以為人身上有某種看不見的“力量”在起作用,只要改變或抓住這個“力量”,人的行為就能改變。其實,這是錯覺。這所謂的某種“力量”只是一種行為的慣性,只有重復才能獲得,也只有重復才能改變。所以,要學會放棄對一個問題的根本的解,學會就事論事。佛家有一句話,叫做“受與被受不二”。意思是很多時候,你的感受與讓你產(chǎn)生這種感受的東西是一回事,你的感受未必是背后什么東西造成的。不要總找什么深刻的原因,而把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錯過。

舉個例子:當夜晚我們打開房間的燈光的時候,房間亮了,黑暗消失了。但有沒有一個叫“黑暗”的東西呢?顯然沒有,要不然去哪里了呢?又是怎么走的呢?而且對一個盲人而言,黑暗還依然在房間里??梢姡诎凳菦]有亮光時的一種感受,并不是一個叫“黑暗”的東西讓我們產(chǎn)生了黑暗的感受,沒有一個叫“黑暗”的東西,不要去尋找這個并不存在的東西。這就是“受與被受不二”的意思。

執(zhí)行力和執(zhí)行就是一個東西,責任心和責任就是一個東西,后面沒有一個叫“力”、叫“心”的東西。執(zhí)行并不是執(zhí)行力造成的,承擔責任也不是責任心造成的,別在“力”上做文章,也別在“心”上做文章,因為它們沒有,就如沒有“黑暗”這個東西一樣。

(三)反復抓、抓反復才能解決責任心和執(zhí)行力的問題

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抓,抓一件不負責任的事,再抓一件不負責任的事……不要開會來討論責任心,只需開會討論這一次應該如何處理,下次又如何處理,不需深究原因。

這樣,日積月累,人們會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上負起責任來,這種負責任的動作重復地做下去,就形成了負責的習慣。關于執(zhí)行的問題也是如此,我們一次次地抓執(zhí)行,最后員工就會形成一個執(zhí)行的習慣。要相信:行為導致行為,動作產(chǎn)生動作,關鍵在重復。

所以,解決責任心和執(zhí)行力的問題,是靠無數(shù)次地抓責任、無數(shù)次地抓執(zhí)行,靠無數(shù)次重復的動作來解決問題的,不是靠一次性深刻的思想挖掘和批判。人們不承擔責任,是因為我們以前壓根兒就不追究責任,跟這些人對責任心的看法和態(tài)度一點關系都沒有。你讓那個最不負責任的人講一堂有關責任心的課,他可能會講得很好。你的企業(yè)有大量這樣的人。

不要把一個問題變成理論,不要把一件事情變成思想,不要把一個動作變成心態(tài)。人類發(fā)明了很多荒唐的語言,責任心、執(zhí)行力就是其中之一。物理學家也曾經(jīng)發(fā)明過一個荒唐的詞叫“熱素”。物理學家們原來都以為物體之所以會發(fā)熱,是因為物體里面有一個叫“熱素”的物質,最后證明,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。物體的熱是因為構成物體的分子在做雜亂無章的運動。運動、行動、動作才是我們思考怎樣解決問題的切入點。

其實,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個叫“心”的東西,要不然,你問人的“心”在哪里,我敢肯定,沒有一個人能準確地回答?!靶摹辈皇且环N物質性的東西,就像“熱”不是一種叫“熱素”的物質一樣。

“心”代表的是一種狀態(tài),而不是一種物質。所以,佛家說:“心”不在“內”,不在“外”,不在“中”。意思是,它不是一種物質的存在,而是一種非物質的存在。六祖惠能大師說過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?!斑@個”無所住”,應該也是非實在的意思。非實在并不是不存在,而是一種非物質的存在?!靶摹贝硪环N狀態(tài)。一種什么狀態(tài)呢?一種習性的狀態(tài)?!靶摹本褪侵溉藗兊牧曅?。當人們經(jīng)過多年的歲月以后,就形成了某些固有的習性。這些習性使得人們對外界的情況產(chǎn)生選擇性的反應:與習性相合時,人會產(chǎn)生愉悅的“心情”;與習性不合時,人會產(chǎn)生煩惱的“心情”。

“心”就是習性。所以,改人心就是改習性,改習性就是改人心。不要把人心當做物質性的東西去改,這樣你永遠改不了人心,因為你不管添加什么或減少什么,你添加和減少的永遠都只是語言和情緒,最終是沒有用的。你只有在人的行為上去不斷地強化,才能得到你想要的“心”。因為任何習性都是行為不斷強化的結果。

了解了“心”就是習性,那么我們以后在用“心”這個詞的時候,我們就要知道,它其實就是指一種習性。比如“分別心”就是“分別的習性”;“執(zhí)著心”就是“執(zhí)著的習性”。再比如我們說“一個人的心很善良”,其實是指這個人具有善良的習性;說“一個人的心很丑惡”,是指這個人有惡的習性。當然,這種語言方式中,人們還是把“心”看成了一種物質性的東西,好像人身上具有這種“物質”一樣。這只是一種習慣和方便。我們在后面的論述中,會沿用這種方便的說法??傊?,改變人心,要從習性上、從行為上入手。

這樣來看待責任心和執(zhí)行力,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很多培訓大師提升不了你的執(zhí)行力和責任心了,因為他們不懂得你具體的生產(chǎn)過程,不懂得在這一件件的事情中怎么去抓責任、抓執(zhí)行,誰檢查、誰究責以及責任大小如何分擔等,這些是那些不了解事情究竟如何做的人不敢輕易下手的地方,他們只能談原則,不敢具體定責任,談了白談。同時,我們也能理解企業(yè)老板為什么這么想解決這些問題而最終不能解決了。因為企業(yè)老板沒有意識到要靠一次一次地抓,要抓很多次,直到養(yǎng)成這個習慣,問題才能解決。

企業(yè)會很少對一個問題的解決采取這樣的態(tài)度:查、查、查!一查半年。企業(yè)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半途而廢,蜻蜓點水,這就犯了培養(yǎng)好習慣的大忌。好習慣貴在堅持,簡單的動作反復做,才是解決管理問題的根本出路。因為企業(yè)的問題絕大多數(shù)并不復雜,而是低級錯誤重復犯,那么,必須用“簡單”對付“低級”,用“反復”對付“重復”,用“動作”對付“錯誤”。有了這三個一一對應,問題就能逐步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