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,我們一定要在頻繁二字上狠下功夫。因為頻繁出現的事,就是經常出現的事;經常出現的事,就是正常的事;正常的事就是本來的事,就是本該如此的事;本該如此的事就是我們認同的事,自然成了我們心中的標準。
這一段看似很邏輯,其實毫無邏輯的話就是真正的邏輯。
人們只相信經常出現的東西。只要一件事經常出現,誰是因,誰是果,人們無興趣追究。只要一件事經常出現,人們可以既不要因也不要果,就直接認可這件事。這是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悟透了的東西,后人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。
第二,要注重潛移默化的滲透,而不是狂風暴雨的推動。
可以說,滲透二字非常微妙。就如泡茶。一杯不值錢的白開水和一包茶葉放在一起,最后的結果是:茶葉不值錢,水值錢了。
水其實是也沒做啥,它只是利用自己的深度,很平靜的包圍著茶葉,讓茶葉慢慢的舒展開,然后舒舒服服的享受著被泡的過程。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,提升了自己的價值。
其實,這里面發(fā)生著可怕的滲透。高溫下的水分子團充滿了能量,它們進入舒展開的茶葉,滲透進茶葉中,讓茶葉的礦物質溶解在水中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彼此占有,渾然一體,這就是滲透的奧秘。
中國茶道和文化真是一脈相承。
所以,我們再將制度化到人心里去的時候,必須提升自己的高度,你的高度就是水的溫度。同時要增大與員工接觸的面和頻率,水只有把茶葉完全包圍起來,才能很好的完成泡的工作。
最重要的是,要相信時間的力量,茶是泡出來的,泡需要時間和耐心?!芭荨本褪菨撘颇臐B透。
記住,自身的高度、全方位、高頻率的持續(xù)接觸,最終就能將外在的制度滲透到人們的內心中去,成為他內在的標準,只有這時,制度才是可執(zhí)行的。
第三,要注重榜樣的力量,而不是文字的力量。
西方制度的載體主要是文字,所以,他們的法律是以條文的形式出現。管理的制度也是如此,ISO就是大量的流程文件構成。
中國制度的載體是人,是做為榜樣的人。我們的制度條文往往只是一個形式,法律條文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法律,條文的內容和涵義在于人的解釋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,不同的解釋就有不同的意義。
我們很多企業(yè)的ISO就只是形式上的東西。這不是執(zhí)行力的問題,這是文化的特征。
在中國,真正成為制度的,對人有約束力的,往往是大家已經成為行為習慣的東西。這種行為習慣很多并不是從明確的文字規(guī)定開始的,而是從某些大家公認為有影響力的人,帶頭示范開始的。
這些有影響力的人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榜樣和典型,這些人的帶頭示范作用,是制度形成的關鍵。他們的行為,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周圍人的心中,被大家所接受,所認同,成為每個人心中的行為準則。這就是制度,中國式的制度。
很多鄉(xiāng)村的習俗就是這樣形成的,這些習俗對人有很強的約束力,盡管有時這種習俗連明確的文字都沒有。
就像忠、孝、禮、義等字眼,真正用文字去定義是很困難的。但我們知道岳飛的精忠報國,就知道什么是忠;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,就知道什么叫孝;知道關云長,就知道什么叫義。所以,中國人的標準往往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和故事來注釋的。
我們既沒有將標準放在外面,也沒有著文字相。而是以人為載體,以榜樣的行為故事為載體。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管理制度也不要太著文字相,更多的要靠有這種行為的人,去傳遞這種行為。讓人去感染人,去傳遞給人,這是中國式制度管理的必經之路。
所以,中國式的制度必須要有典型做模板,而不能靠文件、文字做模板。同時,我們要注重對榜樣的樹立和宣導,并將人們的行為經常性的與榜樣的行為做比較,這種比較就是標準的宣導過程,也是標準在每個人心中植入的過程。
天天要將符合標準的人和事拿來進行表揚,樹為榜樣。要將不符合標準的人和事,對著榜樣來找差距,這就是中國式的制度化過程,這樣形成的集體行為,就叫制度。它可以有文字,也可以不用文字,只要人們經常這樣做,這個企業(yè)的制度就是成型的、有效的。
——選自曾偉教授《管理是項“笨”功夫》